“老家在山東東營,到西藏有近4000多公里。”10月26日,肇慶學院音樂學院2012屆畢業(yè)生劉潔對記者說。27歲的她已在西部支教四年,是塔什庫爾干縣中學一名深受學生愛戴的音樂教師。
支教4年,她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2012年,在畢業(yè)之際,劉潔將一封參加西部志愿者的申請書交到老師手里。“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她放棄安逸的工作,參加大學生西部計劃,選擇了去西部支教。隨后,她來到新疆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縣中學任教,在三尺講臺上奉獻青春。
“用知識澆灌孩子們的心靈,教他們唱漢語歌,讓他們有希望有夢想,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建設(shè)自己的家鄉(xiāng),讓他們相信自己都能成為有用的人,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劉潔的教育夢想?h中學音樂設(shè)備簡陋,合唱團的孩子們沒有固定訓練場地,劉潔想盡一切辦法向社會、及家人募集了資金2萬余元,購置了50套學生合唱演出服,并積極協(xié)調(diào)訓練場地,把合唱隊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周末節(jié)假日,合唱團還到縣文化廣場、社區(qū)為群眾義務(wù)演出,成為當?shù)厝罕婋y得的文化大餐。
海拔4000多米,她溫暖了高域雪原的孩子
帕米爾高原終年高寒、缺氧,塔什庫爾干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平均海拔4000多米。無數(shù)個夜晚,劉潔頭痛得難以入睡;強烈的紫外線使她的皮膚暗淡了很多;塔什庫爾干縣交通不便、物價高、物質(zhì)缺乏,想要像在城市那樣便利的吃頓肯德基、麥當勞只能是在夢里,實際有的卻是饅頭、土豆、白菜粉條;面對匱乏的物質(zhì)、艱苦的條件,劉潔從不抱怨。
班里的孩子多數(shù)是農(nóng)牧民的孩子,他們很多住宿,遠離父母,劉潔不僅是老師,更是貼心的大姐姐。哪個孩子衣服破了洞,劉潔便穿針引線,把它縫好;哪個孩子衣著單薄,劉潔就想辦法幫她添置衣物,并且還發(fā)動同學、朋友等為西部捐款捐物。每年,劉潔自己捐助的錢物都有幾千元。哪個孩子病了,家里有困難了,劉潔總是到他家里,跟孩子的父母聊天兒,幫助他們解決家庭苦難。班上孩子們有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少數(shù)民族,劉潔喜歡教他們唱:“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團結(jié)是一家。”在劉潔的悉心帶領(lǐng)下,孩子們大手拉小手,親如一家。
長期的缺氧、高寒、營養(yǎng)不足等,對劉潔的身體造成了影響。每天早上,她梳頭時都會掉很多頭發(fā),還有其他身體問題……今年的9月10日,是劉潔特崗服務(wù)期滿的日子,她陷入猶豫和躊躇:留還是走。
她請假到烏魯木齊看病一周,許多學生以為她走了,不停給她打電話發(fā)短信問:“老師您去哪里了?什么時候回來?然后就是哭聲……”劉潔無比難受,安慰孩子們說:“放心吧,老師出來辦事情過幾天就回去了。”當她出現(xiàn)在教室里時,孩子們激動地喊著:“老師好!”“老師你要是走我也不想上學了。”、“老師你要是走了我們會很難過的。”那一晚,劉潔翻閱著記錄高原日日夜夜的日記、照片,情不自禁的流下淚。“要留下來,把他們帶到畢業(yè),將他們送出大山,否則我無法心安。”就這樣,這朵帕米爾之花,依然選擇留在高原上的綻放。
四年后,早已過了服務(wù)期限的她,帶著最初的赤子之心,留下來繼續(xù)教書,把知識和快樂傳遞給那里的孩子們。
劉潔的事跡漸漸傳開,近期,央視《守望:新疆紅其拉甫篇》和朝聞天下新聞特寫《花兒依舊別樣紅》分別報道了劉潔的事跡。“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劉潔日記里寫下這句話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