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學生網(wǎng)南昌7月20日電(通訊員 夏雨晴)2023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實踐中追尋紅色記憶、重溫非遺經(jīng)典。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于2023年6月19日趕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義紀念館及瓷板畫藝術博物館,開展主題為“賡續(xù)紅色血脈,重溫非遺記憶,弘揚文化自信”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博物館,采訪調查等形式,開展實踐紀實。
一、
賡續(xù)紅色血脈,砥礪奮進力量 6月19日至6月21日,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前往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義紀念館及瓷板畫博物館等地開展調研研學活動。6月20日,實踐團隊首先來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它曾是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也是身處戰(zhàn)火年代的江西大旅社。微雨低聲奏弦音,實踐小隊砥礪行。進入八一南昌紀念館后,館內共分為兩層。一層為主要展覽區(qū)域,詳細介紹八一起義的前后經(jīng)過。通往二層的有一條“竹林小道”,這就是湘南起義之后,起義軍通過這條路上井岡山,才實現(xiàn)了偉大的會師。
圖為團隊成員走在八一起義紀念館的竹林小道上。通訊員 周佳欣 供圖
館內保留了原有“第一槍”“軍旗”等核心要素,首次采用了全景大型雕塑以及大型多媒體場景《攻打敵軍指揮部》來展現(xiàn)南昌起義的歷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館內一件件陳列的展品,一張張珍貴的歷史掠影,講述著先輩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的英雄事跡和傳奇斗爭故事。八一起義在這里打響,人民軍隊在這里創(chuàng)立。實踐團隊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時,用鏡頭捕捉歷史的痕跡,用文字記錄紅色的記憶。
“我是一位南昌人,更是一位中國人。作為南昌本地人,對南昌八一起義這個歷史事件是最熟悉不過的,這個都是先輩們用鮮血奮斗出來的。我也是一名歷史老師,我希望青年們都要好好學習歷史,去了解先輩的這些英雄事跡,并且能以史為鑒,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實踐團隊采訪對象抒發(fā)了對南昌起義的感觸。

圖為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進行隨機采訪。通訊員 周佳欣 供圖
墨移斗換首義事,立業(yè)建功垂青史。雖當年起義的槍聲已逝,戰(zhàn)斗的硝煙已散,但南昌城頭升起的“八一”軍旗卻依然高高飄揚于風中,并將在歷史的長河里永遠飄揚。
二、點燃匠心之火,鑄造時代之刃 6月20日,實踐團隊繼續(xù)前往瓷板畫藝術博物館、瓷板畫藝術研究中心開展采訪實踐。步入瓷板畫藝術博物館,穿梭于一條條藝術長廊,撲面而來的是古色古香的氣息。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精美的瓷板畫藝術品,各式各樣的造型栩栩如生。瓷板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位于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的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中。館內工作人員與實踐團隊進行了瓷板畫的介紹,作品的整個制作過程繁復,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首先是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顏料進行手工繪畫上釉,再經(jīng)高溫燒制,從而形成平面陶瓷工藝品。瓷板畫這種藝術品不僅需要繪制,還要兩次入火燒制,加之是瓷的質地,易發(fā)生變形、窯裂,成功率極低,所以精品很難得。

圖為南昌瓷板畫藝術博物館展列的瓷板畫。通訊員 夏雨晴 供圖
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隊恰逢南昌瓷板畫第六代傳承人馮杰大師前來瓷板畫藝術博物館拍攝宣傳視頻,于是我們便跟隨在其后,聽大師講解瓷板畫的制作工藝和發(fā)展歷史,對這種工藝品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實踐團隊隊員夏雨晴說道,“在參觀了南昌瓷板畫博物館后,我深受震撼。穿梭于一條條藝術長廊中,目光流連于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上,我不禁感嘆于藝術家的巧手匠心。那些瓷板畫,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展示著其獨有的魅力。”
在與館內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實踐團隊了解到瓷板畫藝術博物館只有周末及節(jié)假日的時候人流量較多,平時幾乎無人問津。實踐團隊在館內對游客進行了幾組隨機采訪,受訪者紛紛表示,“雖然是南昌本地人,但對瓷板畫這種非遺也不是很了解。這次也是第一次來參觀,里邊的展品精美絕倫,讓人更加感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由于攝影技術和電腦打印的發(fā)展,瓷板畫黯然的淡出了百姓的生活,潮起潮落之快令人惋惜。事實上,瓷板畫失去的只是民宿層面的使用價值,它的核心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卻日久彌新。

圖為在瓷板畫藝術博物館觀看視頻合影。通訊員 夏雨晴 供圖
三、共研院校合作,肩負青年擔當 7月16日,實踐小隊與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開展線上會議交流,雙方圍繞“在紅色革命文化傳承中,青年的擔當與使命”進行學習和探討。會議伊始,雙方共同觀看拍攝的視頻,武商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拍攝獻禮視頻,實踐團隊則拍攝實踐紀實視頻。雙方分享各自去南昌實踐的心得體會,并就青年如何為文化傳承賦力展開交流。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隊員張絲雨說到,“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通過這次的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我真正做到從課本知識的“日思日睿”到“篤志篤行”實踐的轉變。透過八一紀念館歷史的痕跡,沉默的文物讓我聽見,那一聲震耳欲聾的南昌起義第一槍。瓷板畫中的一筆一劃,沉淀板中的色彩沁潤了我心中的非遺文化。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充分展示了青年大學生的風采以及良好的不怕苦、不怕累精神風貌,進入南昌進行實地考察,將小我融入到大我,體會到不一樣的歷史文化和非遺魅力。”
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醫(yī)療護理與健康學院團隊隊員朱宇昊說,“通過參加本次活動,我們實地參觀了家鄉(xiāng)的紅色傳統(tǒng)教育基地,切身感悟到我們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并從中汲取了一脈相承的責任與擔當。未來,我們新時代新青年要從前輩的手里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銘記歷史,奮勇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屬于我們新青年的一份力量。”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武漢商貿職業(yè)學院學子線上交流合影。通訊員 苗財源 供圖
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帶來了物質保障,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底蘊給群眾留下了燦爛的文明。青年懷壯志,奮斗正當時。青年應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立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唱響更為嘹亮激越的青春之歌,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書寫更為絢麗奪目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