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齊魯山河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三孔景區(qū)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曲阜三孔景區(qū),深入了解曲阜市三孔景區(qū)的人文建設,探究孔子旅游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助力齊魯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
觀孔廟發(fā)展,感文化魅力
三孔景區(qū)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是推崇儒學的表征,它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guī)模而著稱,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因此,齊魯山河實踐隊來到了三孔景區(qū)實地調研,自行研究并整理了一份較為完整的調查問卷。在到達三孔景區(qū)后,隊員們通過景區(qū)實地采訪,完成了多份調查問卷的填寫,并給予游客以相應的禮品表達感謝。
首先,隊長楊興譚采訪了幾位青年學生,對于調查問卷的內容,他們有著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理解。其中,一位高考畢業(yè)生認為,了解三孔景區(qū)的目的和途徑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受網絡傳播媒介和政府宣傳等影響,在實地參觀三孔景區(qū)之前,已經對該景區(qū)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通過現代化網絡手段和實物書籍獲得的文化信息是吸引他實地參觀的重要動力。
“這種現代化便捷技術和古典儒雅的景區(qū)文化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融洽的。”另一位青年學生如是說道。游客可以通過掃碼,瀏覽現代化的“小程序”,迅速了解三孔景區(qū),更加深入地探究孔廟背后的故事,從而加深實地參觀孔廟的印象,如此體現出三孔文化景區(qū)保護與開發(fā)齊頭并進,持續(xù)發(fā)展前景廣闊。
讀孔廟碑文,悟先人哲思
實踐隊員發(fā)現,孔廟中現存大量的廟堂碑,廟堂碑有大有小。大部分廟堂碑保護較為完好,但部分廟堂碑的碑文有明顯的劃痕和破損,導致碑文不清晰,難以辨認研讀。
實踐隊隊員從圣時門向里走,參觀了大成殿、崇圣祠、杏壇等許多著名的建筑。在這過程中,隊員們時刻仔細觀察著沿途的碑刻,駐足研讀并拍照記錄。實踐隊員張藝被《史晨碑》所吸引,碑刻字體方圓兼?zhèn)洹⒍饲f典雅而又修敕嚴謹,在結構布局上疏密合度,它和《乙瑛碑》、《禮器碑》并稱為著名的“孔廟三碑”。這三塊碑都記述的是孔廟設祭的人和事,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是東漢重視儒家思想的一個體現和標志,從中可以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信息。
在參觀途中,實踐隊員們看到孔廟龜馱碑后,紛紛為它駐足。據考究,龜馱碑有多種意義。它既象征著紀念功德和歷史,記錄了人們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同時,它還可以辟邪,擋住水災,被視為守護一方土地的神獸。因此,石雕龜馱碑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承載著一代人的傳承精神和傳統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實踐隊員們觀察到,有較多的奇怪形狀的石頭被放在石壇上,用鐵欄保護起來,但是沒有找到任何有關它們的介紹。“可以添加一些必要的文字介紹來讓參觀的游客更加了解,而不是簡單看到一塊塊漂亮的石頭。”實踐隊員謝雨含如是說道。
保護文物古樹,彰顯文化底蘊
孔廟中古樹眾多,大部分以側柏和圓柏為主。據實踐隊員們觀察,古樹的保護工作整體上是比較成功的。部分歪倒的古樹已經被孔廟工作人員及時地修整,除了正常地使用木棍保證古樹直立生長之外,還能夠讓它側壓式生長。這樣,便形成孔廟里面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實踐隊成員發(fā)現,曲阜孔廟里有許多蒼老遒勁的古柏樹,它們的樹齡可高達上千年,其中有不少長著大大小小的樹瘤。樹瘤是樹木受傷后,細胞無性繁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這些古柏樹帶瘤生存的時間,有的長達近千年,堪稱生命的奇跡。日光照射在奇形怪狀的樹瘤上,一面锃亮,一面處再影子里,光暗對比,甚是獨特。
走進孔廟,謀求齊魯文化之創(chuàng)新。齊魯山河實踐隊立足于齊魯文化發(fā)展,實地探索了三孔景區(qū)的文化開發(fā)模式,通過多種形式收集游客的真實文化體驗, 明晰了三孔文旅發(fā)展的現狀,更加深刻理解了創(chuàng)新齊魯文化發(fā)展模式的途徑和方法。此次實踐,是一個探尋古跡的過程,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與突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