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博物館館長謝輝:以方寸之地為客家文化護航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
從私企銷售到博物館館長
8月5號上午,調研團到達客家民俗博物館,謝館長及其夫人熱情接待,為調研團沏好茶后,開始講述起自己做起客家民俗博物館的契機。謝輝曾是一名私企銷售,一直在外面走南闖北,中國兩千多個縣三分之一都去過。2015年十二月辭職,2016年從廣州回來銅鼓,2018年開始創(chuàng)辦客家民俗博物館。當問及其放棄銷售工作回銅鼓的原因,他坦言:“放棄銷售的工作回來當館長確實兩者之間跨度很大。”女兒2018年高中畢業(yè),他感覺自己身上的重擔輕了很多。再者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對家鄉(xiāng)、對雙方父母的感情愈發(fā)深厚,就想著回家孝順陪伴父母、奉獻家鄉(xiāng)。而選擇回銅鼓創(chuàng)辦客家民俗博物館的原因,他談到了三點:一是自己本身對收藏文物有濃厚興趣;二是其對歷史、文學、文化的興趣;三是80年代流行的文學青年與自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受到的的影響,謝館長認為自己有義務好好利用銅鼓作為贛北唯一一個客家縣的特點,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做一些物件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存和保留,這是也是他選擇創(chuàng)辦這個博物館一個出發(fā)點;因為這些原因,他便介入到收藏行業(yè),開始宣傳起銅鼓的客家文化。
辦館期間阻力與支持并存
謝館長認為外在阻力主要是資金方面,作為工薪階層的工作人員,他并沒有多少積蓄,所以在去收購、收藏文物的時候會有一定的資金壓力。雖然剛開始確實有很大的阻力,但后來謝館長慢慢走進這個行業(yè)之后,學會“以藏養(yǎng)藏”,會出售對人們有用的、人們感興趣的收藏品瓷器、雕塑等,從而獲得一定流動資金,再用這筆資金去收藏自己感興趣的民間藏品,物件就越來越多。
而支持一方面是學問上來自文玩界素未謀面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便是當?shù)卣?br />收藏的門類多,在這方面主要靠自己去領悟和學習,剛開始癡迷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不斷地去請教。還有一個是靠自己悟、靠自己學習、靠自己不斷專研,有時候晚上可能一兩點還在學習專研,F(xiàn)在信息交流很發(fā)達,謝館長在微信里認識了不少搞收藏的朋友,盡管他們大部分年紀比謝館長小,但入門時間比他早,眼光高,所以謝館長也經常會虛心去向他們請教,自己也逐漸具備了一定辨析瓷器的功力。銅鼓縣委常委、副縣長帥江以前在永寧鎮(zhèn)當黨委書記,這個館就是在帥江當黨委書記的任上開始籌建,從開始籌建到最后初具規(guī)模,他至少來了二十多次。屋內的燈光也是當時鎮(zhèn)上支持把它裝起來的。另外一點,博物館接待過縣里面各級政府領導,每年粗略統(tǒng)計有一萬人左右,多的時候如青年干部學習時會有一百多人,接待的最高的是全國政協(xié)的常委。
博物館的選址淵源
在被詢問到博物館的選址為什么在羅氏宗祠時,謝館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解答:一個根本出發(fā)點是博物館需要一個老的客家建筑。這個建筑和他的展品、和他要宣傳的東西,要融為一體。謝館長表示“不能搞一個現(xiàn)代化的建筑然后把東西放在里面,那就缺失了一種味道,這也形成了我的一個小小的特色。博物館的形式與內容要相結合,我尋找到這個宗祠,它是個老房子的外形,然后在里面填充了我們客家的文化歷史,這樣兩者一結合,這是很重要的。”二是是否與別人談得攏,房子不是一個人的,有的房子是一個家族的,有一個人說反對都不行;第三就是離縣城不能太遠。坪田離縣城就五公里,大家都能接受這段距離,同時這個地方也主要以旅游為主,我的博物館與村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能夠互幫互助。最后就是這個祠堂自身,謝館長強調了祠堂天井的兩個作用:一是采光;二是營造一種環(huán)境。即使處在室內,自己也并沒有和外面的世界隔絕,在室內能看見陽光。他與夫人在室內養(yǎng)了很多植物,入屋可見,生機勃勃。
品類豐富的藏品
當調研團詢問博物館的藏品類別時,謝館長表示類別很復雜,便帶領調研團逐一參觀了正廳的主要的藏品區(qū)域。首先是靠近接待區(qū)的紅色文化展廳,主要是50、60、70三個年代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然后是靠近正門的跨度從五千年到近五十年的收藏品,如布紋罐、磨制石器石鏃、原始人用來煮肉后來發(fā)展為鼎的祭祀禮器,都是在銅鼓出土的,這些都是鎮(zhèn)館之寶,充分體現(xiàn)了在五千年前銅鼓人的智慧,謝館長說:“人們認為先有黃河一代的文化,再有長江一代的文化是有偏頗的,文化是四面八方開花的,就算是銅鼓這樣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也照樣有人類在生活、有文化在發(fā)展,這些展品就是很好的例證。”接著是燈類,謝館長為調研團介紹了不同時期的燈,以及“挑燈夜讀”的含義,他提到桅燈這種產品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才出現(xiàn)的,是隨著西方的技術、人員來到中國后,慢慢的就進入到百姓家,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就體現(xiàn)在實物上。再后是家具類和匾類的展廳,陳列著一百多年的四仙桌、拓印的孔子畫像以及匾等。最后是與客家有關的民俗用品。比如靠竹子不同的顏色來編字的匾額,做針線活用來裝針頭、線、碎步片等的針線笸籮,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還有賣油翁里用來裝油的擔子,里面表層刷了桐油防止漏油,賣的是茶油,以及以前用來燒水后保溫的暖桶,里面塞棉絮衣服用來保溫,相當于熱水瓶發(fā)明以前的保溫用具。
專屬于客家的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調研團詢問博物館中有關客家文化的藏品時,謝館長表示客家人流傳下來的多是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也不是沒有,如美食里面的包圓和客家建筑。銅鼓的包圓是獨特的,在全國是獨一份;客家建筑也是獨特的。謝館長首先說明吊腳樓不能說是客家特有的,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建筑方式。客家的最典型建筑黃西的邱家大屋,房子前面一定會有一個半月形的魚塘,我們稱之為“半月塘”。這個塘有很多作用、很多說法:首先中國人講究陰陽結合,這個房子突出于地面,是陽;魚塘呢,是往地下挖的,就是陰。還有一個就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講,中國人的美食里面魚是不可少的,塘里面可以養(yǎng)魚,象征著年年有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前的房子都是土木建筑,很容易遭受火災,有了半月塘可以很容易地取水消災。之所以獨特,更多的也跟客家人獨特的開拓精神有關聯(lián),這在下面會提及。以前的祖先離開故土以后,他的后代都回不去了,“半月塘”意味著月亮永遠不會團圓了,恰恰象征著他們跟家鄉(xiāng)的親人也無法團圓,表達了他們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在生產工具、勞動用具、生活用具方面,大家都會取長補短,好用的東西都會學習借鑒,也就沒有什么是客家人獨有的。
作為客家人真正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方言,客家方言相對于其他地區(qū)的方言來講有兩個特點:一是客家方言沒有固定的區(qū)域,哪里有客家人聚居和繁衍,哪里就有客家方言。另一個特點就是從歷史形成的角度來說,客家方言形成的時間較早,而且中間發(fā)生的變化很小。客家人因為躲避戰(zhàn)亂、保存生命、延續(xù)后代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相比較于不易保存的物質,真正能夠保存的、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就是語言這種非物質文化的東西,“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就是這個道理?图以捪鄬碇v比較原始,比較接近古代原意,所以經過一兩千年的演變,它的變化比較小,被稱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
有開拓才有銅鼓縣
當提到客家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銅鼓時,謝館長大力稱贊了客家人的開拓精神,他說:“客家人遷徙的廣泛性、客家人吃苦耐勞,開拓精神比較強,也是銅鼓縣形成的原因。”客家人因為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遇到很多困難,在當?shù)厝讼嗵幍倪^程中,特別是一些利益上的糾紛,土地就是一個矛盾點。因為平原地區(qū)的田多是被當?shù)鼐用窀N完了,只有山里面因為山高路險,農田開墾難度大、產量不高、水溫氣溫低,而無人耕種,所以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多是不發(fā)達的山地?图胰藖淼侥吧牡胤綗o依無靠,就一定要吃苦耐勞才能生存,所以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這種精神才世代相傳。這種精神會轉化為思想的高度。銅鼓客家人形成的的時間并不早,是在清朝早期的時候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幾朝形成的,從福建、廣東梅州、江西贛州遷過來的。清朝早期在銅鼓發(fā)生了小范圍的瘟疫,以銅鼓為中心輻射四周,當時史書上的記載是“天降黑雨”。造成當?shù)厝丝诖罅夸J減,清代以前的歷史也銷聲匿跡。清代官員便號召人遷徙來此,卻只有客家人原意搬來,其他人都不愿背井離鄉(xiāng)。慢慢地,銅鼓人數(shù)逐漸增加,也就形成了以銅鼓為中心的贛西北唯一的客家縣?图胰肆晳T了遷徙,所以開拓精神也就更強。
社會意識與展望
提及社會意識,謝館長首先簡單介紹了博物館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的人數(shù)不一定,基本跟假期、學校研學人數(shù)等有關。人群主要是學生研學觀察、各級政府人員、散客,整體的游客一年一萬是不止的。收入的話,能受到門票的基本就是旅游團和散客。門票收的錢有限(20/人),盈利基本沒有,勉強能說維持,基本就夠付個電費。政府每年會給兩萬塊用于房租和維修費,支撐館內運行。
關于社會意識,館長語重心長地說:“人呢,也不能說完全去追求金錢,有時候需要更多地去追求一些文化歷史、精神上的東西。我覺得國人對這個文化歷史的重視程度是很不夠的,比如相比較于買二十塊的門票,他們更愿意花在吃飯買奶茶上面。人們對這種歷史文化的這種精神上的這種追求,遠遠低于對物質的追求。”他給孩子灌輸?shù)睦砟罹褪牵簻p少對物質的追求,增加對精神的追求。人類要探索的有三個世界,一個是太空、一個是地球、另一個就是對自己內心的探索。人更多地要追求內心的世界。
現(xiàn)在還有兩個矛盾的地方,一個是客家人主要流傳下來的是客家話,但目前都被普通話同化了,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他們的下一代不會講客家話,很多時候只有在偏僻的小村莊才會教孩子說客家話。當一個語言很少有人會說、在當?shù)厥チ松Φ臅r候,它就走進歷史了。而且客家語言里面有很多詞沒有辦法用普通話或是拼音進行標注,得用國際音標,沒有這種說法,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一個點就是現(xiàn)在對這種有特色的文化又比較重視,像文化館搞客家山歌隊、劇團、編書,好像對這些文化有所保護,但整體而言,他覺得這些東西會慢慢消失,尤其是在銅鼓這個小地方。
謝館長的字里行間中透露出對社會對于客家文化意識淡薄現(xiàn)狀的哀愁,調研團接著詢問館長是否有官方辦一個宣傳的口徑以宣傳客家民俗博物館的想法,是否會采取措施促進博物館的發(fā)展。謝館長認為還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多多交流。今年年底在贛州龍?zhí)m縣會有一個世界客家人大會,他應該會參加;在微信上也有專門聊客家文化的群,總而言之就是加強橫向的溝通交流,獲取更多的關于客家文化歷史的信息,同時也把銅鼓的客家歷史文化宣傳出去,讓人家知道銅鼓縣。他遺憾道:銅鼓有很好的宣傳資源,只是沒有利用上。比如說鼓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發(fā)源地,井岡山的紅軍就是從銅鼓來的,毛澤東就是從銅鼓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再如三個第一:森林覆蓋率江西省最高,水質江西省第一,空氣質量幾年連續(xù)第一,這都是關乎我們生活環(huán)境的最直接的要素,都可以進行宣傳。
關于博物館的發(fā)展,館長提及銅鼓里可能準備搞一個文化類的產業(yè),為了避免那里全是飲食方面的消費而沒有展現(xiàn)銅鼓歷史文化的產業(yè),縣文旅局希望在那里搞一個展館,到時候博物館的一部分展品會挪到那邊,騰出相應的空間,他會做相應的一些調整。銅鼓里那里如果能搞成那就是一個分管,其他地方又能搞起來的話,那就能有其他的特色展館。
最后,謝館長說到:“我這里就是保留一些老的物件,讓后一代能夠看到我們的祖先一些生活的場景,能夠想象到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也就是有一些物件作為有形的東西能夠被大家知道。我們會守護好青山綠水,殷切希望更多的人來到銅鼓呼吸最新鮮的空氣、來喝最甘甜的泉水、來吃我們最具客家特色的美食。”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10-13 關注:
大學社會實踐推薦
- 挺膺擔當時代新人 共筑國家安全防線
- 9月14日,為進一步做好2023級新生入學教育,培養(yǎng)新同學“自覺增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理念。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聯(lián)合
- 大學社會實踐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