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本科生 張萍
1月31日 星期三 晴
轉眼間,成為一名山大“中文人”已經一年有余,深受“重情義,尚風骨,尊學術”的文化氛圍熏陶,我不斷鞭策自己向內深耕、向外求索。今天,我有幸作為山東大學春暉社赴貴州赫章支教隊的一員,用為期八天的志愿服務書寫下無悔的青春,用腳踏實地的公益實踐回答著“何為青年,青年何為”。
公益不以山海為遠,支教助力少年未來。記得今年寒假支教面試的時候,談到對于支教的看法,我覺得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應該去支教,特別是作為一名從貴州山區(qū)里走出來的大學生,我有義務回去,回去做點什么,無關榮譽,不講報酬,只是“應該回去”,這是我心底的聲音。所以,我選擇了春暉,選擇把我的第一次支教獻給生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大地。第一次做支教老師,我教小朋友們讀唐詩,他們稚嫩的童聲、純真的笑臉,讓我覺得不虛此行;第一次體驗班主任的角色,我與同學們漫談少年心事、共享成長經歷,他們對我的信賴,讓我感到原來“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第一次挑戰(zhàn)擔任大型場合主持人,有挑燈備戰(zhàn)的辛苦,有壓力降臨的焦灼,但更多的是勇敢邁出第一步后收獲的欣慰與滿足。這是支教于我而言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愛與責任,還是一段老師和孩子們雙向奔赴、成長蛻變的美好旅程,我喜歡看見孩子們天真純粹的笑臉,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給他們的生活與成長帶來不同色彩。
悠悠茶香潤烏蒙,熠熠文化貫古今。我的支教地位于烏蒙山腳下,是中國貢茶的原產地之一,素有“中國古茶樹之鄉(xiāng)”“中國高山生態(tài)有機茶之鄉(xiāng)”的美譽,擁有深厚悠久的茶歷史。借助本次支教之旅,我還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課,不僅有關于中國茶的種類、制作工藝、歷史淵源以及茶道、茶藝等方面的知識傳授,更注重茶具和茶葉辨認 、沖泡茶藝表演等實際操作,讓孩子們在言傳身教中領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感悟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對于這一全新體驗充滿了好奇與興趣,紛紛表達出對于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喜愛和向往。看著孩子們洋溢的熱情和熾熱的眼神,這一刻我由衷地覺得:原來我是可以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山區(qū)孩子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帶來一份正能量的。正所謂“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盡管我的力量微弱,但是在給社會和他人點亮一盞燈的同時,我實現了自身的一點社會價值。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懷揣著一顆赤誠之心,回到大山,回到家鄉(xiāng),在烏蒙山的一角,我與孩子們一同吟誦唐詩、賞茶品茗,開啟他們心靈的窗戶,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演繹一場人與人相遇、心與心相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