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學生網(wǎng)南京2023年8月25日電(通訊員:周旭 郝夢迪 葉夢嬌)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的堅實根基。2023年8月25日,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社會實踐調查團“赴南京博物院實踐小分隊”赴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博物院開展主題為“中華文化探索團”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文化風貌。
圖為實踐隊在進行問卷調查 今日大學生網(wǎng)通訊員 周旭 供圖
小隊首先走近的是歷史館。在小隊長的帶領下,隊員主要參觀了以“ 兩漢文化”為主題的歷史館。館內文物展示了兩漢獨特的藝術氣息。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江蘇北部地區(qū)地位顯赫。漢代工藝發(fā)達,成就斐然,主要體現(xiàn)在銅器、玉器、漆器等用品的制作及裝飾上。銅器技藝精湛。玉器造型簡潔大氣,形象生動優(yōu)美,風格豪放,具有高度藝術水準。夾紅胎漆器能歷厲經(jīng)2000余年仍不變形、不開裂。每一件珍品都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在小隊長的帶領下,隊員們對參觀的游客們進行了調研問卷的參訪。通過這次參觀時實踐小隊不僅對兩漢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歷史文化深入了解的興趣。文物古跡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去博物院了解過去的文化。走進歷史館的大廳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前來參觀,小分隊立即開展了南京博物院文化調研問卷活動,先簡單向前來參觀的群眾說明調研問卷的原因,然后再讓他們進行填寫。收集了一些問卷信息。
鎮(zhèn)護之寶,重現(xiàn)天日,陳列于此——西漢金獸。這不僅僅是對西漢金獸這件文物的評價,更是對西漢的文化和西漢人智慧的高度贊揚。這西漢金獸重大18.2斤,全部用黃金鑄造,純度高達99%。其外形非常的奇怪,看起來像癩蛤蟆,但又不是;有考古家稱這是這是老虎或者豹子,其作用是古人用于辟邪的鎮(zhèn)庫獸。這件金獸究竟是何物,是何用處,至今也都是未解之謎。我們在欣賞它的同時也想探究其背后的秘密。
圖為鎮(zhèn)館之寶西漢金獸 今日大學生網(wǎng)通訊員 周旭 供圖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走在歷史館里一個個小的展廳里仿佛看到的是一位位歷史的訴說者。他們站在時間里,我們站在歷史館里,這一眼便是千年。他們的周圍人來人往,欣賞著他們的外形,感嘆他們的精美,也會有人說這他們的過往,講起他們的屬于歷史。
圖為博物院文物合集 今日大學生網(wǎng)通訊員 郝夢迪 供圖
進入博愛館映入眼簾的是明朝的《坤輿萬國全圖》明朝的歷史開始浮現(xiàn)在腦海里。他在歷史的長河里見證了王朝的更替。赴南京博物院實踐小分隊在這里開展了問卷調研和南京歷史文化的宣傳。站在歷史見證者的面前,更加的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獨特的魅力。
圖為《堪輿萬國全圖》 今日大學生網(wǎng)通訊員 葉夢嬌 供圖
作為當代青年,應堅定文化自信,銘記歷史,保護中華文化。保護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揚和傳承,新時代青年要運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來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以創(chuàng)新思維來挖掘文化,用現(xiàn)代技術演繹文化,持續(xù)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周旭,郝夢迪,葉夢嬌 指導老師:曹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