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制復式作業(yè)機組
作者:今日大學生網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
1965年春耕前農業(yè)廳又給我站調撥了5臺東方紅—54拖拉機和配套的農機具,接著胡書記在全站大會上宣布成立三個機耕隊:
第一機耕隊服務社隊S公社隊長田副隊長李
第二機耕隊服務社隊A公社隊長孫
第三機耕隊服務社隊M公社隊長張
胡書記接著宣布修理廠廠長吳
胡書記宣布了各機耕隊、修理廠人員的配備;還宣布,老田不再兼任站部技術員,各機耕隊領取零配件一律由程技術員審批。
接著由我宣布各機耕隊的機車和農具的配備,以及生產計劃安排,和安全生產注意事項等。——直到WG開始,我一直負責全站的生產技術工作。我深感組織對我的信任,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站繼續(xù)向國營農牧場和公社招收學員。繼州拖訓班第一、二期的十多名學員來站工作后,第三期十多名學員也快學成結業(yè)了。兵團農X師還向我站支援了幾名高級技工。
1965年,我站新建了一棟辦公室、一棟伙房和食堂(1)、一棟工房(2)。
1965年,州縣先后成立了農機公司和農機供應站,這時一批江蘇農專生分配來B州,王某分配到我站,就住在我們宿舍。這樣我們宿舍就滿員了:吳師傅、我、農X師調來的小俞和王某。
兵團農X師調來的小俞,二十來歲,浙江人,中等個兒,皮膚白皙,出身工人世家,思維敏捷,鉗工技術過硬,接替高師傅的工作。
王某,二十四歲,江蘇徐州人。身材魁偉,五官端正,出身貧寒,中專畢業(yè),共青團員,沉穩(wěn)少言。當時正在學習“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文件,看來王某正符合條件。胡書記對他印象很好。他先被派到二機隊開拖拉機,再又調回修理廠,后又調到辦公室。他的妻兒老小來疆后,就離開集體宿舍另立門戶了。
“四清運動”告一段落,六級鉗工高師傅被指“三年困難時期在交通要道五臺修車發(fā)國難財”等受到批判,卻被調到州農機廠工作。伙房大師傅兼馬夫季老頭,因為解放初定為富農,江蘇原籍要求他返回老家接受監(jiān)督改造,投奔女兒來疆也不行。季老頭含淚跟我們道別,場面凄惶。季老頭走后,胡書記派老實憨厚、當過志愿軍的老周管那四匹馬;調來性格開朗、待人和善的老郝當大師傅。病容憔悴的朱老頭還是常來伙房,后來隨兒子朱站長去了M公社,不久駕鶴西去。奇怪的是,虐待他的兒媳撂下一堆兒女也去逝了。
春耕開始,有生產隊為了提高功效,在五鏵犁后直接拖掛畜力10行播種機播種小麥,土制的拖掛機構損壞后,來我站修理。我問清緣由,和小俞一起到現場考察,測量尺寸,繪制簡圖,采納小俞的方案,交由鍛工用20毫米圓鋼鍛制成三角架,剛性連結畜力10行播種機,再與五鏵犁鉸鏈連結,又幾經修正,“犁—耙—播—耱”一條龍復式作業(yè)機組,終于取得成功。
胡書記得知小俞為機具革新出了很大的力,對他進行了表揚;還吩咐鍛工制作了許多套三角架發(fā)到各機耕隊推廣使用。
由于五鏵犁的工作幅寬為1.75米,而播種機的幅寬僅為1.5米,所以只需駕駛員注意接行的距離,就能保證播種質量。
“犁—耙—播—耱”一條龍復式作業(yè)機組創(chuàng)制成功,既提高了功效,又保證了播種質量,深受社隊歡迎。但是由于畜力10行播種機屬于被淘汰機型,該一條龍復式作業(yè)機組也隨之謝幕。
春播結束,檢修康拜因就成了主要任務。我站僅有兩臺KT3康拜因,已經使用幾年了。農X師調來的翟師傅是康拜因老手,由他負責1號康拜因的檢修;2號康拜因的車長小胡已調到縣上,副手小倫是哈薩克小伙,還是新手,我安排自己當主修工。因為在冬修工作中,我已主修過東方紅—54拖拉機,而KT3康拜因的發(fā)動機采用的是解放牌汽車的AK—10汽油發(fā)動機,我還沒拆修過。我安排小倫先修脫谷部分。我則提前準備好量具、拆裝工具和參考書等,到周日大家休息時,獨自到闃然無人的農具場拆修AK—10汽油發(fā)動機,有疑問時,就地翻書(3),然后再繼續(xù)檢修。……
在一個周日的傍晚,當發(fā)動機安裝完畢之后,我把電器線路也檢修接通完畢,一按馬達,發(fā)動機隨之發(fā)出輕輕的轟鳴聲,——那么悅耳,那么美妙!我癡癡地站立在寂靜的農具場上聆聽,獨自享受成功的快樂。
受到“犁—耙—播—耱”一條龍復式作業(yè)機組創(chuàng)制成功的啟發(fā),在秋播到來之前,我考慮到,由于伏翻、秋翻已犁了許多地,秋播時可以創(chuàng)制一種提高播種質量和速度的復式作業(yè)機組。我和小俞商討這個構想,得到他的支持。我想起在農學院學習時,曾在兵團農六師和農四師實習,兵團各團場都有“干支斗龍毛”完整的灌溉渠系,也有實行畦灌和溝灌配套的筑埂器、開溝器。我起初設想用蘇式連結器,在播種機前加筑埂器,這樣可以改漫灌為畦灌。但是蘇式連結器全站只有2臺,而我站幾乎每臺東方紅—54拖拉機都配備有園盤耙和播種機,二者的工作幅寬也差不多,我想,倘若用園盤耙代替連結器,在耙架上加裝連結裝置,連結24行播種機;在播種機前配制木制筑埂器(4);在播種機后牽引樹枝編制的耱子。——這樣就組成了“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
于是,我按照機具尺寸的比例,繪制了該復式作業(yè)機組的設計圖,組織鍛、焊、鉗、木等工種施工,由小俞負責。制作完成后,進行牽引試驗時,對牽引機構進行了多次改進,初步取得成功。投入生產后,發(fā)現園盤耙耙架普遍因超負荷變形損壞,我們及時給園盤耙耙架加焊大尺寸角鋼后,“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在全縣普遍推廣,提高了耕作質量和冬麥播種速度,還降低了油耗和標準畝成本。
我到三個機耕隊的多個機車組實地考察、親自操作“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之后,寫了一篇新聞報道《突出政治工作實行機農結合大搞復式作業(yè)W縣秋播工作進展又快又好》,迅速在《新疆日報》1965年9月18日的第4版刊出。——胡書記立即在全站進行了宣讀和傳達。
1965年底,自治區(qū)農業(yè)廳召開全疆農機工作會議,我站被評為全疆6個先進站之一。我站創(chuàng)制的“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受到了表揚。胡書記等6個先進站的領導,在大會上的發(fā)言也在《新疆日報》上刊登。
“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的運用,改變了W縣麥田大水漫灌的落后習俗,實行畦灌既節(jié)水又提高了作物產量。——僅此一項,就是一個創(chuàng)舉!
更令人欣慰的是“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直到1980年代還在W縣普遍使用,并且也被新疆其他一些地區(qū)采用。
可惜當時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發(fā)明專利申請,更不懂什么知識產權。
但是,僅此一項“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的創(chuàng)制,我就對得起五年本科農機專業(yè)的學習;對得起十多年技術員生涯!
“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創(chuàng)制成功,提高了W縣農業(yè)生產的耕作水平,其實跟作物栽培、土壤改良、農田水利、農機耕作等方方面面都有關聯。
那年月,從事農業(yè)工作的都熟知毛主席提出的“農業(yè)八字憲法”(5)、“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以及“農業(yè)學大寨”的號召。
縣上設有農工部、農牧科、水利科,還有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縣種子站、縣拖拉機站,以及水管所等等,——我站復式作業(yè)機組創(chuàng)制成功,竟沒引起任何人、任何部門的關注!原本都是從事農業(yè)工作的單位,縣上理應經常組織互相交流、互相協作、互相學習、互相配合的。但實際上卻是“一人(單位)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各單位差不多“老死不相往來”。
1966年5月,州上召開農業(yè)工作會議,W縣只有4人參加: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和縣種子站,各派了一名年邁的不懂漢語的維族副站長,水利局是技術員小唐,我代表縣拖拉機站。
小唐也是湖南人,個頭不高,一副學生模樣。1964年某農專畢業(yè),學水利的。他說,他們水利科的徐科長原是農牧科長,還當過S公社的副社長,真是全知全能!可是我們打報告要求購買一些繪圖儀器,徐科長都不批,說是要節(jié)約。——那時基層干部多是徐科長那樣文化程度低的外行。
這么難得召開的農業(yè)工作會議,自然也難取得什么成果。
W縣是一個以農牧業(yè)為主的小縣,農業(yè)工作有上述那么多的部門(單位)、那么多的領導干部、和那么多的技術人員參與,以及廣大社隊干部社員群眾的共同努力,結果卻收效甚微!
以A公社為例(1965—1974,人口6000左右,小麥面積畝左右。)
1965年小麥總產576萬斤畝產近100斤
平均每人占有糧食930斤每人占有牲畜12.2頭
1974年小麥總產450萬斤畝產90斤
平均每人占有糧食584斤每人占有牲畜7.6頭
從1965年到1974年,小麥產量每年下降3.45%
這10年全公社欠貸款機耕費85萬元
這10年國家投資近百萬元的烏西干渠未能完工。(6)
由此可見,我站創(chuàng)制的“耙地—筑埂—播種—耱地”復式作業(yè)機組對于小麥增產也沒起什么作用。
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直到1970年代后期,我們從農機系統(tǒng)的內部材料中得知,美國韓丁農場僅一個人,種了1500畝玉米,總產150萬斤,畝產1000斤,年年如此。(7)
再后來,我們得知,1964年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公司”成立。滴灌比漫灌節(jié)水1/3—1/2,滴灌可使單位面積土地增產1/3—5倍。以色列滴灌系統(tǒng)進展到第6代后才傳到我國,21世紀才在W縣推廣。
——這些遲到的信息和數據,是否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反思的路徑?
注:
(1)食堂也是會議室。
(2)這棟工房包括鍛、焊、鉗、車、木等工房。
(3)工作初期我看技術書籍常背著人,以示技術老練。
(4)木制筑埂器裝有鐵刮土板。
(5)農業(yè)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6)上列數據,引自1975年12月31日,W縣張副書記在A公社黨委開門整風會上的報
告。
(7)改開以來,我國的小麥、玉米畝產都達到千斤了。
2024.4.
(摘自《本人回憶錄《技術員生涯》之九)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4-04-24 關注:
短篇小說推薦
- 聚在南聯
- 今年龍年清明節(jié),我們在深圳的戰(zhàn)友,進行了一次小聚。
- 短篇小說 04-09
- 過年回家租個女機器人做女朋友
- 四十歲的剩男李享今年回家過春節(jié)一點也不愁沒女朋友,因為今年有大量年輕,美麗,可心的女機器人出租。
- 短篇小說 04-09
- 世事無常
- 從外面買菜回來的沈梅,放下菜簍子,對著坐在餐桌前吃早點的老伴李耀生興奮地說
- 短篇小說 03-22
- 雄鷹
- 崇龕的田野,開著一片片金黃色的油菜花。仿佛鋪開一張金黃色的大地毯。
- 短篇小說 03-22
- 世界上最痛心的遺書
- 最近我們戰(zhàn)友群發(fā)出來時隔幾十年的一封遺書。
- 短篇小說 03-21
- 黑狐
- 張曼蕊買回一個非洲裔模樣的超智能女機器人,取名黑狐,專事家務。
- 短篇小說 03-21
- 春天有多遠
- 戰(zhàn)友們來到昔日駐防的村莊。當年居住過的房屋還在,小孩已經長大成人,有的結婚生子。
- 短篇小說 03-21
- 你去不去邊關
- 昨天中午,我正在午休,一個戰(zhàn)友突然打來視頻電話,老戰(zhàn)友,你干啥呢?
- 短篇小說 03-21
- 豆花牛肉
- 老劉比較積極。我說了一聲出發(fā)了沒有?他回答,已經在路上了。
- 短篇小說 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