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考察調研時曾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tài),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緊跟黨的指導思想,2022年暑期期間前往嘉祥文化館,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進一步了解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在嘉祥文化館李方申主任引導講解下,參觀了嘉祥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館內每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擁有獨特的展廳,館內利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細致的展示。李方申主任介紹道,嘉祥歷史悠遠,文化深厚,擁有石雕、魯錦、魯西南鼓吹樂、山東梆子、麒麟傳說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省級7項、市級20項、縣級78項,孝文化、漢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幅凝練厚重、跨越時空、生態(tài)多元的歷史文化長卷。李方申主任指出,政府非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新出路,目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融入了現(xiàn)代生活,例如嘉祥石雕制作出的擺件,魯錦編制成的床上用品等。
非遺傳承需共同努力,多方協(xié)作必不可少。文化傳承不會是一類人的事,也不應是一類人的事。政府正在努力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其尋覓新出路,當代青年也應利用自身優(yōu)勢融入其中。“嵙承未來”社會實踐服務團隊通過此次參觀調研,感受到了非遺之美,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力量,對致力于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堅定了信心。(通訊員:宋興哲、邢牧 攝影:李自慧、王新杰 指導老師:曲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