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信黔,1941年生,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作為我國船舶動力定位技術的開拓者,邊信黔不僅為遼闊大海上的船舶定位,還把自己的人生坐標定位于祖國的船海事業(yè)。
邊信黔在哈軍工海軍工程系讀書時不到20歲。他一生中最朝氣蓬勃的時光是在軍工大院里度過的,他在這個因擔負強國安邦使命而誕生的大學里汲取營養(yǎng),將對祖國的忠誠銘刻在心底。邊信黔畢業(yè)時正值哈軍工改制(退出部隊序列)前期。學院領導希望他留在哈爾濱,留在軍工大院,他毅然決然地同意了。拿他自己的話說,“學校的需要,軍工大院的需要,不就是祖國的需要嗎?這種需要即使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仍然讓我熱血沸騰……”
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只有美、俄兩國掌握最前沿的潛器技術,美國的救生潛器都是靠計算機控制的,而我國的深潛艇控制系統(tǒng)都是由分離元件制成的,依靠人工操作控制,并且我國的計算機體積龐大,根本無法上潛器。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80年,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跨出國門的學者,邊信黔到美國留學,毅然選擇學習計算機控制原理和技術,并決定要把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運用到我國的深潛艇控制上。邊信黔笑稱那是一段“帶著問題在美國‘學藝’”的時光,后來經(jīng)美國碩士生課程教材《微處理器實時控制與測試》一書作者、邊信黔的合作教授同意,他和蔡鶴皋院士共同將該書譯成中文,回國后率先開設了此課。1982年回國后,邊信黔用兩年時間攻克了采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深潛救生艇控制的難題,1985年上船實驗,控制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也因此被評為“在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
邊信黔自1965年畢業(yè)后留校工作,這一留就是五十多年,數(shù)十載風風雨雨,從青年小伙走到了垂垂老者。五十多年沒有離開學校,沒有離開過船海事業(yè)。如果我們把這次去留看做邊信黔人生中的一次選擇,支撐他作出這種選擇的無疑是讀書時就早已根植在心底的對祖國的忠誠,無疑是把滿足國家需要、國防需求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強烈的使命感。
邊信黔教授的故事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努力,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邊教授為軍民裝備技術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奉獻精神和專業(yè)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我將以邊教授為榜樣,樹牢科技報國志,刻苦學習鉆研,勇攀科學高峰,注重實踐和創(chuàng)新,為祖國光輝的未來,奉獻出“四系人”的智慧與力量,鐫刻上“智能”的底色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