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上午8時,陽光明媚,安徽理工大學“學海引航”愛心啟航團的志愿者們整頓行囊,帶上相關設備和材料來到臨泉縣廟岔鎮(zhèn)第一小學,今天將在這里帶領他們進行一次有關文化傳承的教學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多樣性的動手實踐,讓他們切身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樹立起保護、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相關知識,以非遺剪紙為例;漢字的由來及演變,感受中國書法的魅力;舞動的民族,體驗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魅力。
首先,志愿者向同學們認真講解了什么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形式以及我國部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他們通過展示豐富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讓孩子們在這些栩栩如生的畫像下對中國的非遺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圖為志愿者介紹剪紙
隨后,志愿者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剪紙,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去體驗其中的樂趣。同學們都對此項活動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熱情。


圖為同學們展示剪紙成果
剪紙結(jié)束后,志愿者向同學們介紹了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通過《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引起他們對漢字的造字智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的思考。然后通過相關視頻向他們介紹漢字的演變過程,十分生動有趣,同學們都沉浸在漢字文化獨特的魅力中。

圖為志愿者介紹文字發(fā)展
介紹完成后,志愿者也準備了毛筆,宣紙等相關材料,感興趣的同學都親自動手嘗試寫毛筆字,切身感受文字的魅力。

圖為志愿者教小朋友寫毛筆字
在民族舞蹈環(huán)節(jié)中,志愿者先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相關知識,然后就向同學們展示了維吾爾族、蒙古族、傣族、回族以及壯族等的民族舞蹈。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同學們也陶醉在舞蹈的世界中。志愿者鼓勵所有同學一起隨著音樂舞動起來,盡情展示自己,在舞蹈中釋放、表達!
圖為同學們觀看民族舞蹈(攝影:干夢宇 孫迎超 盧夢雪 夏孔利)
通過這次文化傳承教學活動,同學們認識了中國的非遺文化,了解了非遺剪紙的特點,也進行了剪紙相關的手工制作;同時也了解了漢字的造字智慧和漢字中的文化,體會了漢字書畫同源的妙趣,激發(fā)了他們對漢字的熱愛和文化探究的熱情;除此之外,也了解了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人情和民族文化,增進了自己對民族舞的喜愛之情。
“學海引航”愛心啟航團的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擔當和責任,為臨泉縣廟岔鎮(zhèn)第一小學的孩子們送去關懷和溫暖,幫助他們開闊視野,增加對于文化傳承的了解。與此同時,同學們的熱情和朝氣也深深感染了志愿者們,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加入,將這份奉獻精神和文化傳承的火種一直傳遞下去,為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貢獻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鄉(xiāng)村教育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撰稿:干夢宇 盧夢雪
審稿:姚威威 褚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