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內有一個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琥珀村,在那里打鼓書作為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傳承。這種傳統(tǒng)藝術通過敲擊樂器和表演唱詞的方式,將故事情節(jié)生動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成為岳西地區(qū)人們喜愛的娛樂方式之一。7月8日,安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赴安慶市琥珀村“彩虹e教”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安慶市岳西縣琥珀村,追尋“非遺”打鼓書的印記,與打鼓書省級非遺傳承人劉純松對話。“一去二十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只花”,在琥珀村村委員胡鋒的帶領下,團隊走進非遺傳承人劉純松的家中,此刻他正手拿鼓槌敲擊鼓面,節(jié)奏緊湊活躍、曲調宛轉悠揚。

圖為打鼓書非遺傳承人劉純松正在演唱他改編的劇目。安徽師范大學 張安俊 攝
唱詞合轍押韻,文辭通俗易懂據了解,岳西鼓書,又稱“說書”、“打鼓書”,是一種由單人表演,擊扁鼓、打牙板,有唱有說的曲藝形式,屬于曲藝類的說書項目。

圖為劉純松在表演時所需的工具。安徽師范大學 張安俊 攝
鼓書劇目主要以長、中、短篇傳記和坊間唱本為主,兼及現(xiàn)實生活題材創(chuàng)作。“那時候大家每天天還沒亮就起來種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有放松的時間,而我們那個時候文化生活比較匱乏,娛樂方式很少,打鼓書逐漸興起。那個年代,大家辦喜事或是家中有什么重要活動,都會邀請我去打鼓書。晚上,鄉(xiāng)親們空閑的時候就喜歡來聽打鼓書,打鼓書節(jié)奏感強,韻味十足,說唱帶有地方方言味,表現(xiàn)力、畫面感強。因其在表演中能夠傳遞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愛。”劉純松向團隊成員談起打鼓書的起源。

圖為劉純松向團隊成員談起打鼓書形成的原因。安徽師范大學 張安俊 攝
記者通過對劉純松的采訪,了解到,他今年已經70周歲了,是打鼓書的第五代傳人,他從16歲開始跟隨村里的打鼓書的老手藝人學習打鼓書。他認為,“韻味十足、文辭通俗易通”為打鼓書的兩個重要特點,唱詞合轍押韻,并通過說唱結合的方式使表演極具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文辭通俗易懂也是為了面向廣大的基層群眾。隨后他提到原先的打鼓書的內容是更偏向于傳統(tǒng),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強調“百花齊放”,為了更加迎合現(xiàn)代人的口味,鼓書表演在傳承傳統(tǒng)形式的基礎上,也不斷加入現(xiàn)代元素和創(chuàng)新表演手法。這樣的融合使得鼓書表演更富有時代感,并豐富了觀眾的視聽體驗。打鼓書也漸漸得以傳承下來。
因愛鼓書之韻,堅守傳承之心“當時學習打鼓書無而非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熱愛,覺得打鼓書十分有趣,喜歡它那韻味十足,以及打鼓書因其內容積極向上,在表演過程中能傳遞正能量;二是因為學習打鼓書可以賺一點錢,維持我的生活。”在談到學習打鼓戲的原因,劉純松眼神中滿含喜悅之情。
當他被問到為何能一直堅持學習打鼓戲并且堅持了四十年之久,他十分堅定的告訴記者僅僅是因為熱愛,他因愛鼓書之韻,四十年來一直堅持著做一件事—傳承鼓書之韻。劉純松表示,這幾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的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打鼓書這種娛樂方式漸漸不那么受歡迎。他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了,不能像年輕時去每家每戶表演打鼓書,而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打鼓書,他專門去網上學習如何做直播并購買了直播所需的道具,利用空余時間,他借助抖音平臺直播表演打鼓書。但在直播的過程中,因演唱時的口音帶有地方特色,一些網友聽不懂。對此劉純松認為不能用普通話來去演唱,因為這樣會喪失掉打鼓書原有的韻味,這是他所不希望的。

圖為劉純松在向團隊成員講述直播中所遇到的困難。安徽師范大學 張安俊 攝
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表演,能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打鼓書,去學習、傳承這項非遺文化,他不愿意看到他所喜愛的打鼓書消失。
聆聽傳承之道,延續(xù)鼓書之聲據悉,這幾年來,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推動非遺文化進一步得到保護和傳承,一個耗時長、范圍廣的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正在祖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據劉純松介紹,每年政府都會給傳承人一定的傳承經費,以及文化非遺中心會為非遺傳承人搭建表演平臺,給非遺傳承人提供在景點表演的機會,讓來這游玩的游客能對非遺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冶溪輔導小學,還開設了一個非遺傳承班。每周,劉純松都會去小學教授孩子們學習打鼓書,為非遺文化打鼓書培養(yǎng)下一代的傳承人。“當真正親身站在劉純松爺爺?shù)纳磉叄犞鵂敔數(shù)难莩,我更加能體會到打鼓書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打鼓書,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非遺文化,但現(xiàn)在確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在今后的日子,我將帶領團隊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宣傳和保護非遺文化。”團隊隊長查彥舟說道。

圖為團隊成員與劉純松、胡鋒的合照。安徽師范大學 張安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