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星熠夢,久伴童行”
作者:楊浩宇 來源:楊浩宇
為了響應黨和共青團的號召,全面貫徹黨和共青團的政策方針,充分發(fā)揮先進青年學生打帶頭作用,重視社會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安徽省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開展了以”逐星熠夢,久伴童行”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xiāng)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地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隨著我國不斷快速發(fā)展與進步的城鄉(xiāng)經濟體制,促.使大部分的人們選擇進城務工,從而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因為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極其關鍵的時刻,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引導與幫助,孩子極其容易形成認識與價值上的偏離,以及發(fā)展異常的個性與心理。雖然農村留守兒童都有臨時的監(jiān)護人,但是大多數都為爺爺、奶奶等長輩,而且因為這些人的自身文化素質較低,所以往往會因「隔代教育」的偏差,從而導致大部分的孩子思想產生一定的偏差。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大多數兒童來說,親子關系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因此,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就會產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導致心理_上的敵意和焦慮。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更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與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和性格特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
通過本次活動,我意識到留守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愛與關注。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2-08-11 關注: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
- 廣繡考察隊訪廣繡莊
- 通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廣繡考察隊感受到了廣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力與魅力。通過與店長與繡工們的交流,廣繡考察隊領悟到了廣繡作
- 社會實踐報告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