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青島8月5日電(通訊員 王孜淳)。“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沒有所謂的“捷徑”,那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工匠精神是一種境界,它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為學習工匠精神,傳承傳統(tǒng)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維周之翰”文化傳承實踐團成員王孜淳、翟欣然在2022年8月2日來到了青島市魯作家具博物館,聆聽歷史回響,感受匠人精神。
圖為魯作家具博物館正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欣然 供圖
工匠精神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寶貴財富!犊脊び浗狻分,“周人尚文采,古雖有車,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防時,已陶漁矣,必至虞時,瓦器愈精好也。”反映的正是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們不斷追求技藝精進的精神品格。
展廳內作品琳瑯滿目,古色古香。那隨處可見的卯榫結構引起了實踐團成員的關注與好奇,通過講解,成員們得以了解卯榫結構是中國古建筑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卯榫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美觀只是卯榫結構最表面的優(yōu)點。它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可以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實踐團成員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就是這小小的卯榫結構,作為家具和建筑的“關節(ji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了中國家具建筑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現(xiàn)代這個注重保護文化遺產和傳承的時代背景中,學習傳承卯榫文化,對于其良好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圖為魯作家具博物館卯榫結構展覽。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孜淳 供圖
以卯榫結構為一點,實踐團成員們的參觀得以深入。大漆賀壽屏風古樸優(yōu)美,沉浸歷史多年的美麗在這里展現(xiàn);運用百寶嵌工藝的櫥柜,精巧華麗,那一顆顆瑪瑙玉石在千年前被匠人鑲進木材中,于現(xiàn)代的我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秋獵圖場面恢宏,層次感較強,站在它的面前,仿佛能聽到馬嘶獸鳴,兔走鹿奔的聲音。這一件件家具縱使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擁有“古老的面容”,但是只要其所承載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它就會永葆青春。
圖為魯作家具博物館《秋獵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欣然 供圖
世界在變,家具的樣式在變,但魯班精神與工匠精神不能變。
魯班精神是一種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能夠將中國勞動者行為和職業(yè)價值取向很好的表達出來,它并不是拘泥于手工制造業(yè),而是廣泛的、應用于各行各業(yè)的。魯班精神的本質是科學精神。學習魯班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科學的意識,形成不斷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忠于科學的社會風氣,中國的綜合競爭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正逐漸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雖然時代在變化,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就讓我們從思想、行動等各個方面踐行“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