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為考察濕地保護的必要性和影響力,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濕地生態(tài)建設,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尋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社會實踐團隊于6月20日在鹽城市博物館-鹽瀆濕地公園開展實踐活動。
近年來,根據(jù)2021年最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的健全與發(fā)展,我國加強對濕地多層次、全方面的保護。濕地的地位在自然界是不容小噓的。作為“地球之腎”,它具備強大的凈化污水的能力,所具備的同等凈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為研究濕地保護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我們開展了“尋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社會實踐活動。
在深入實踐考察前,我們事先參觀了鹽城市博物館中海之韻展廳。這是一個講述了鹽城森林建設總體布局、環(huán)城高速圈生態(tài)廊道和湖泊治理等一系列綠色建設的展廳。在這里,我們可以盡可能的了解鹽城綠色生態(tài)建設的全部過程。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鹽城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兩大保護區(qū)-糜鹿保護區(qū)和丹頂鶴保護區(qū)的介紹和特色動物模型。在通過懸掛鹿角等遺跡的同時,又采用現(xiàn)代化技術將科技與生態(tài)有效生動結合。既言簡意賅地讓人們認識到濕地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同時精彩影片的播放也潛移默化的強化了人們對濕地保護的理解和對綠色政策的遵守貫徹。為了使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養(yǎng)育自己的這片土地,鹽城博物館還將地層剖面示意圖繪制在展廳的墻面上。細致的紋理,詳細的歷史時期介紹以及相對應的地形地勢,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地殼運動的趨勢和大自然的神奇之處。濕地保護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更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人會質疑,一群條條框框的文字亦或是具體準確的數(shù)字怎么與我們生活產生聯(lián)系,是烏托邦的幻想還是所謂的政治愿景?其實不難看出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只要我們將眼光放久遠細致一點即可。為了更具體準確的描繪濕地保護帶來的變化,我們隨后來到了鹽瀆濕地公園進行下一步研究。翠綠的植被、清新的空氣,流動清澈的小溪無不彰顯著即便被諸多城市包圍的綠化設施,依舊保持著強大的凈化能力。跑道上三三兩兩的人群,健身設施周邊尚無空席,綠地上稀稀疏疏坐著談笑的人們,這正是映證了濕地保護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帶來的影響。直觀上,是人們肉眼可見的由政府一手創(chuàng)建的森林生態(tài)廊道,客觀上,是我們呼吸的每一口新鮮空氣或是隨處肉眼可見的綠色生態(tài)植被。
總之,濕地保護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政事,更是我們每一位公民作為主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素暉射流瀨,翠色綿森林。濕地保護和生態(tài)建設的推進,共同見證鹽城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信仰熱忱與孜孜追求。
通訊員:陶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