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程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關愛先天缺陷兒童的行列中來。
本次社會實踐攜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燒傷整形科公益項目
“小耳之家”,秉持
“把耳朵喚醒”的口號,深入了解
小耳畸形兒童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困難,從實際出發(fā),為小耳畸形患者帶來科學教育、人文關懷、心理輔導等活動,促進其康復過程中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為深入了解小耳畸形對孩子及其家庭帶來的影響,志行青聽團隊在暑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順利與十余名小耳畸形兒童患者的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訪談。通過這次訪談,我們了解到患者家長往往自身對于小耳畸形的認知程度不高,因此在訪談過程中部分家長提出希望能夠在醫(yī)護人員的幫助下提高對病情以及治療手段等較為專業(yè)知識的了解程度。
此外,部分患者來自江西、新疆等相對遙
遠的地區(qū),在瑞華基金及中大醫(yī)院極力幫助的情況下,部分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得到了救助,仍存在許多貧困的家庭需要承擔相對高額的治療費用。在中大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的協(xié)同努力下,小耳畸形治療成果獲得了患者及家長的認可和好評,同時家長們也對志行青聽團隊展開的活動給予了肯定。

為了貫徹身為醫(yī)學生的使命和責任,也為小患者的健康安全著想,鄒涵同學向小朋友及其家屬介紹了醫(yī)學相關的科普知識。她向孩子們示范了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和七步洗手法,并展示了一種牢固而方便的創(chuàng)口貼使用技巧。最后,她結合視頻演示了三角巾和繃帶包扎的正確方法,也積極動員昂們親自動手參與,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羊奕霖同學以
中醫(yī)藥與腧穴為主題,用生動形象的講解為大家展示了中醫(yī)學的魅力。他巧妙地以古詩詞作引,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常見植物在中醫(yī)藥中的藥用價值。此外,他還挑選了一些常見的腧穴,通過理論講解與現(xiàn)場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們學習正確的穴位取穴方法。他結合具體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解釋了這些腧穴的功效,使大家對其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了解到小耳患者們的
心理健康問題常常需要關注,團隊成員用“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小確幸”的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畫畫和折紙的方式記錄自己的
“小確幸”,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幸福。楊琴同學則從每日膳食入手,通過生動的食物標本、有趣的游戲和互動實踐,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對
營養(yǎng)膳食的興趣。與此同時,楊琴同學還列舉了關于不健康食物的科普知識,并著眼于小患者們的特殊性,向家長們額外科普了手術前后的飲食指導,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

為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提高思想道德素養(yǎng),志行青聽實踐團隊先后走進位于南京的兩處中國革命紀念博物館——
梅園新村紀念館和渡江勝利紀念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增強理想信念;鸱N熊熊,賡續(xù)傳承。隊員們將東南大學
“止于至善”的星星之火,播散至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燒傷整形科的小耳之家里。團隊成員武童為孩子們講述東大的校史故事,介紹東大的校園美景,并用畫筆勾勒出大禮堂的身影,成員們陪伴小朋友們共同描述出他們眼中的東大畫卷,在小朋友們的心里默默埋下了一顆東大的種子。

團隊成員也帶著孩子們走進自然,通過樹葉畫將藝術與實踐相結合。莊駿泳同學講述了梧桐葉的藥用價值和南京的故事,梧桐樹背后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美的莫過于“
一句梧桐美,種滿金陵城”,隊員們帶著孩子們前往東大校園采摘樹葉,用綠葉與畫筆創(chuàng)作樹葉黏貼畫。在中大醫(yī)院護士團隊的指導下,小朋友們還進行石頭畫的創(chuàng)作,在普通的石頭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因材制宜,在將石頭畫成心中的模樣。
“丹青不染傾城色,水墨卻含淡淡香。” 中國的書畫作品既有崇山峻嶺般的渾厚高遠,又有溪流大河般的空靈奔放,不僅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驕傲,更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最后一節(jié)書畫鑒賞課,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王飛老師來帶領大家鑒賞書畫,制作
扇面畫。王飛老師向孩子們簡單介紹了中國書畫藝術以及文房四寶,并手把手教導孩子們繪畫出富有層次感的梅花樹。
耳聽童真語,情暖成長路。在中大醫(yī)院燒傷整形科的幫助與配合之下,志行青聽實踐團隊深入小耳家長的群體進行調研,為小耳之家的孩子們準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他們枯燥的病房生活中有更豐富的心靈之旅,使本次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