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了解山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法治化保護及民眾守法現狀,探尋對現行資源保護與利用影響最大的因素。8月19日,山東大學(威海)“魯地尋紅”調研團成員張蕓萱前往山東省青島市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對場館工作人員及部分游客進行調研。
通過對場館工作人員的訪談,我們了解到,該館作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假期中幾乎每天都吸引學校組織的團隊前來參觀,在每年7月山東省紅色教育主題月還會設置原創(chuàng)微視頻《青島黨史60秒》等五個主題活動。日常場館主要在公眾號進行宣傳,舉辦的活動有時也在融媒體、新媒體平臺宣傳,但力度較小。同時對于場館運營情況,工作人員表示文物都有展柜保護,避免人為破壞,也有清潔員定時清潔展柜展廳,同時場館還會對受損文物及時進行維護、修繕、更新。展廳入口處配有導覽冊,內部還配有音樂便于游客參觀,同時場館內還設置母嬰室、無障礙衛(wèi)生間、飲水處、休息處等便民服務處。
關于場館參觀體驗,團隊成員通過對游客的訪談及自身體驗了解到,場館內對于資源的展覽形式主要是圖文、影像、文物與場景復原,展覽形式豐富,通俗易懂,還配有留言簿用于收集游客反饋的意見和感想。但部分展廳內投影設備未打開,部分紅色資源未被展示,支部舊址部分也未開放。場館內講解員與游學隊伍互動較多,紅色文化教育傳播氛圍較好,不過部分游覽隊伍紀律較亂,對于紀律維護方面場館有待加強。部分游客還表示,場館特色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文物、真實影像、史料、場景還原等能清晰展現出青島黨史發(fā)展的脈絡,但部分畫作和場景復原未設展柜保護,人為破壞風險較大。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對山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立體法治化保護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認識,有利于團隊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結合調研所獲的大量意見與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為團隊后期進一步研究影響紅色文化資源法治化保護的具體因素及應對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