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示伏,泉城湖中央荷花正好,湖水微漾,荷柳清香,7月11日,山東大學文學院“尋跡賡薪”調(diào)研團來到山大路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的地下藏報館,采訪退役軍人、藏報家趙鵬老師,于是墨香撲鼻。作為一名退役的軍隊文字新聞工作者,趙鵬老師的一生都同報紙與文學有著不解情緣,這份熱愛因為久久不輟的堅守與歷久彌新的沉淀,最終釀就了豐醇的成果。一字一情,娓娓道來,調(diào)研團的成員也乘著油墨紙香,走入其盈潤而精彩的人生。
情系軍旅,鉛字丹心
軍警之練淬意志,文學之夢正啟航;仡櫨占缯略诠P挺制服上熠熠生輝的軍警歲月,他的第一反應仍是入伍的驅(qū)動力——對家國的深情和對軍警的向往,1987年國家出臺的城市征兵政策給了年輕人更多大有可為的空間。趙鵬老師訪談時還清晰地回憶起分入武警部隊后被調(diào)動的具體時間與地點。在部隊中,趙鵬老師仍沒有拋下的愛好與特長,他堅守在文書和新聞報道的工作崗位上,文學夢的青苗也正抽條、開花。
以筆鑄魂、書寫軍旅榮光,對內(nèi)管理人員檔案、對外報道宣傳部隊資訊,這樣的文書工作從來不讓他感到繁瑣和無聊,趙鵬老師說道:“每次遞交稿子以后,我們部隊跑早操的時候就能聽到當?shù)氐膹V播電臺播送我的稿件——‘據(jù)武警中隊報道組趙鵬老師報道’——我聽到以后就特別高興,感覺很有價值感和成就感。”趙鵬老師的稿件大多圍繞著部隊中的好人好事做宣傳報道,通過文字傳遞正向價值,而這份價值也在經(jīng)過傳播后煥發(fā)出更大的溫暖與力量,回饋給趙鵬老師更大的寫作動力,我們看到他的眼中再起波瀾。
于是,細涓匯聚成了長流。久而久之,寫作從趙鵬老師的“愛好”變?yōu)?ldquo;主業(yè)”,最終又化作了他窮一生而終的“熱愛”。退伍回鄉(xiāng)以后,趙鵬老師不輟寫作,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每年的發(fā)稿量就有四五十篇,至今累計發(fā)表作品近千篇。“除了吃飯、睡覺、工作、藏報,我的業(yè)余時間大多數(shù)都是在寫作中度過的。”
報海拾珍,墨染歲痕
趙鵬老師更加為人所知的身份應該是藏報大家,藏報四十年,趙鵬老師至今的藏報量已達三十余萬份。
追溯起趙鵬老師對閱讀與報紙情愫的起源,繞不開趙鵬老師的書香家風與文化傳承。趙鵬老師的祖父與父親都是文化工作者,他父親年輕時曾在當?shù)匚幕^擔任館長。與父親一起在縣文化館生活的日子,讓文化滲透進趙鵬老師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文化的墨香從筆端淌向報刊,收藏報紙的愛好和習慣也刻入了骨子,從小學五年級趙鵬老師就養(yǎng)成了每日閱讀報紙、閱后留存的習慣。后來到了部隊中,負責新聞報道工作的趙鵬老師同樣管理著部隊中的所有報刊資料——于是,趙鵬老師在部隊呆了多少年,便存了多少年的報紙。“后來我轉(zhuǎn)業(yè)告別部隊之前,特地向部隊領導申請把這些報紙都帶走。所以離開部隊時,除了三大箱的報紙,幾乎都沒帶別的什么東西。”
對于報紙的熱愛,讓每日閱讀報紙、整理報紙、留藏報紙的一道道工序都成為了趙鵬老師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儀式。“一天一頓飯不吃可以,但是當天的報紙必須全部要翻閱一遍。”寧可食無肉,不可閱無報。對于趙鵬老師來說,報紙就是一個小型的百科全書,包羅了科技知識、生活常識、文娛資訊,以及百姓希望關注的國內(nèi)外新聞等諸種社會萬象。趙鵬老師還興趣盎然地分享了他每日讀報的習慣與流程:“拿到一份報紙以后統(tǒng)覽一遍,看看哪一部分是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閱讀口味的,單獨把這些內(nèi)容抽出來,整理在一起,再仔細地逐字閱讀。特別重要的一些資料也會復印或拍照,永久地留存下來。像《齊魯晚報》的文學版面我一般都會單獨地把它抽出來,晚上休息前在拿出來全部看一遍。閱讀報紙對我在文學方面提升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熱愛與熱愛相互哺育,繪成了趙鵬老師人生的底色,為他的人生染上了不彌散的墨香。
文澤善潤,大愛無疆
小愛滋潤心田,大愛情暖人間;剜l(xiāng)后,趙鵬老師自費開設了濟南市首家公益性民間藏報館,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免費的報紙資料查閱服務,希望進一步促進社會大眾對紙媒閱讀的興趣與重視,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報紙的歷史與文化滋養(yǎng)作用,促進公益與文化的傳播。他說,各大報社的編輯和記者、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都會來藏報館里查閱資料,比如濟南時報曾給彩石山莊做過一版銅紙板廣告,報商往往抽出來做廢品扔掉,他卻依靠獨特的收藏眼光保存了全套,后來濟南時報的記者在他這里找到多年前的銅紙板,激動十分,他卻分文不收地贈送給了濟南時報,由此,濟南時報也將趙鵬老師評為“終身榮譽讀者”,這實際上記錄著趙鵬老師為整個報紙發(fā)展事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
舊紙新魂,藏報記史。趙鵬老師收藏的報紙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歷史的見證。藏報館中收藏的30余萬份報紙,每一頁都承載著時光的印記,墨香盈室,紙頁間織出的萬段錦繡,刻印歷史與時代發(fā)展的痕跡。“一些報社看到我留存又有創(chuàng)刊起的每一期報紙,還愿意免費捐出全部的原版資料,每年都給我免費贈閱他的報紙。”趙老師的故事和他的藏報館,已經(jīng)成為了濟南市乃至更廣區(qū)域的一種文化標志。始于熱愛,又以熱愛的力量反哺社會,趙鵬老師用貫徹一生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個文化傳播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談及數(shù)字化全媒體模式對紙媒的沖擊,趙鵬老師不無深慮。“中國上下5000年的精神財富,就是靠著文字的記錄傳承下來的;支撐起中華民族文明,也正是文字的力量。我希望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還是要堅持紙質(zhì)閱讀,沉下心來保持閱讀的習慣。”趙鵬老師不僅將自身視作一位文化傳播著,更愿主動擔負起傳播紙媒閱讀的社會責任承擔者。趙鵬老師老師一生底色既是熱愛,也是責任;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愛,也是對知識傳播與文化傳承的堅守執(zhí)著。此愛無疆,必將延及潤澤更加廣袤的地方,給予更多人以振奮,織起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譜系,生生不息。
趙鵬老師帶領調(diào)研團成員翻閱了居民閱讀館里收藏的幾份舊報紙,泛黃的邊角、平整的紙頁、戰(zhàn)時的消息、改革發(fā)展的號召等等,每一處都是歷史車輪的轍痕和用心珍藏的愛意。趙鵬老師的手撫過一字字“歷城報”“人民日報”“齊魯晚報”,幾十年的歲月仿佛就在他指間悄然流逝,舊報紙展開、翻頁、折疊的脆響,一聲聲都是趙鵬老師的心聲,一聲聲叩擊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