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鏤蛋,古藝傳珍1月11日上午,蠲智隊來到了合肥市瑤海區(qū)文化館,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蛋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劍老師的工作室就坐落于此。王劍老師熱情接待了團隊成員,并邀請隊員們觀賞了工作室。步入工作室,玲瓏剔透的蛋雕作品令人嘆為觀止:薄如蟬翼的雞蛋殼上,工筆描摹的熊貓栩栩如生;鵝蛋表面鏤刻的山居圖光影交錯;更有以中國鐵路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將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巧妙融合。“蛋雕需歷經選蛋、清洗、風干、畫稿、雕刻等工序,一刀不慎則就會前功盡棄。”
王劍老師向團隊展示了雕刀與微型電鉆,講述了他與蛋雕的二十年堅守,“因為喜歡,所以愿意堅持做這件事。”采訪中,團隊聚焦蛋雕技藝的數字化推廣展開探討。王劍坦言,數字化傳播手段對傳統(tǒng)手工藝是一把雙刃劍。非遺傳承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手工藝作品研磨成本與媒體曝光度等問題凸顯,讓成員們直面非遺技藝傳承人困境,大家都陷入了深度思考。對此,隊員們紛紛提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方案,王劍老師表示對數字化傳播仍充滿期待。

圖為王劍老師的蛋雕作品。洪瑞欣 供圖
景賢風雅,“布”里生花11日下午,團隊拜訪了新生態(tài)非遺傳習場所景賢書院,這是一處以商業(yè)運營為核心的非遺體驗新空間,成員通過沉浸式體驗扎染技藝,探尋非遺文化在當代企業(yè)化運作中的傳承現狀與未來可能。景賢書院內,青磚黛瓦與現代設計交融,扎染、陶藝、蠟染等非遺工坊錯落分布。在非遺導師指導下,隊員們親手折疊布料、捆扎皮筋、浸染藍靛。隨著布匹展開的瞬間,水墨般的紋樣躍然而出。“傳統(tǒng)技藝依賴師徒口傳心授,而這里通過標準化課程、材料包和體驗流程,讓非遺‘可復制、可推廣’。”負責人介紹,書院以“非遺+”模式鏈接文旅與教育,已開發(fā)10余項非遺體驗項目。活動尾聲,團隊將親手制作的扎染方巾懸掛于書院“非遺共生墻”上。當扎染的藍白韻律遇上商業(yè)活力與數字基因,非遺傳承正從“博物館式保護”走向“生活化創(chuàng)新”。

圖為非遺導師在教授扎染技巧。劉雅露 供圖
市萃文遺,遺風凝市11日晚,華燈初上,合肥市之心城新春非遺市集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團隊成員徜徉在糖畫甜香、剪紙流光與徽劇唱腔中,探尋非遺技藝在社會化傳播中的生動實踐,思考數字化技術賦能傳統(tǒng)工藝扎根現代生活的創(chuàng)新路徑。非遺市集吸引來了許多市民駐足,人們對非遺項目興趣盎然,紛紛排隊體驗,非遺文化正徐徐步入“尋常百姓家”。
從采訪傳承人到體驗技藝,再到夜訪市集,此次實踐不僅讓青年學子觸摸到傳統(tǒng)工藝的溫度,感受到非遺技藝在當代商業(yè)語境下的生命力,更以數字化思維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非遺傳承絕非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需要構建“文化基因—數字載體—現代生活”的價值鏈閉環(huán)。當青年一代以數字原住民的身份對話傳統(tǒng),非遺便不再是玻璃罩中的靜態(tài)標本,而是化作可觸摸、可參與、可衍生的文化生態(tài)。團隊將持續(xù)深耕“非遺數字化”,讓千年技藝在云端扎根,于指尖重生。